2014年6月7日 星期六

國外生活觀察:淺談街友

大學的時候曾經上過一些課程跟街友有關,
只是我後來去舊金山的時候,依然有點被當地的遊民嚇到。

因為他們的街友「超積極」~
除了積極要錢以外,還有很多職業級的角色扮演
(假裝坐輪椅或拿拐杖,他們準備下班時,站起來自然行走!)




有一次我搭電扶梯要去搭地鐵,前面一個坐輪椅的老人的拐杖掉了。
我正打算要幫他撿起來時,後面的年輕美國人用眼神跟動作阻止我撿。
沒想到那老先生在電扶梯抵達平面時,竟然站起來拿著輪椅下樓梯。
我當下傻眼!然後美國的年輕人只是把雙手打開,用眼神表示  "See !"

在Union Square的每一個block都可以看到不同的人在乞討,而且根據我每天經過的經驗,他們可是有劃分地盤的,這個人固定在這個轉角,就固定在這,不會換位置的。

仔細研究舊金山對於街友的福利政策,其實都有在積極運作。
我也曾在大街上看到有別名牌的社工,在路邊問街友最近過得怎麼樣。

老師說舊金山對於homeless的補助及政策比其他州來得好,
所以曾經有某州政府買了單程票,把那州的遊民送上車載來舊金山丟。
後來政府很生氣,還告別州的政府

聽完當下真的是嚇到!有政府這樣做事的嗎?
我google了“one-way ticket + San Francisco”
發現原來這問題不只有舊金山....

這點對於在亞洲文化下長大的我,比較難以理解。
不從根本問題想辦法,丟到別人家就跟你無關了嗎?!

奇怪的是,舊金山的China Town和Japan Town,街友的比例也少於其他區。

圖片來源:Wikipedia - San Francisco ChinaTown


台灣人對街友的刻板偏見多為:當事人好吃懶做、對方有缺陷無法找到工作
根據林萬億老師(2010五南:社會福利)裡面提出的個人及結構因素,
街友形成因素可分為

1、家人遺棄:精神疾病患者、身心障礙者、重大傷病者,無法工作並需要家庭成員照顧,行為偏差者則會給家庭帶來負面評價,這些人容易被家庭遺棄而流落街頭。

2、物質濫用:酒癮、毒癮者不容易就業,也難見容於家庭,而成為無家可歸者。

3、家庭暴力受害者:為了逃避家庭暴力而逃家流浪,多數為女性或兒童。

4、個人選擇:不習慣家庭生活,喜歡到處流浪。

5、失業:失業導致所得中斷,無力負擔房屋貸款或租金而被逐出居處。

6、社會住宅短缺:公共住宅供給不足,低所得者無力在市場購屋、租屋。

7、都市更新:租金低的貧民窟、違章建築區被都市更新計畫清除,居民獲得的補償費或拆遷費不足以取得合適的住宅。

8、去機構化:1960年代歐美去機構化運動釋出犯罪者、精神病人、老人、身心障礙者,一旦家庭或社區無力照顧,便成為無家可歸者。

9、福利供給不足:機構安置、家庭暴力防治與處遇、少年服務、社會救助、藥酒癮戒除、遊民服務……等福利資源不足或未建構,使遊民來源無法減少又無適當去處。

每一個個案背後都有各自的原因背景,這也是政府在政策推動上較難做到完美的。
這樣的社會現象,並不單單只是「給他住、給他吃」就會消失的。


東京晚上最多街友的地方,是上野公園及日比谷公園。
我住在東京的時候,看到有些上班族穿著西裝拿著瓦愣紙箱住在公園。

後來看新聞說那陣子有很多人突然失業,甚至不敢告訴家人,早上出門還穿著西裝假裝去公司上班。

大概也因為是日本文化:不給他人增添麻煩(人に迷惑をかけない)的關係,
大白天幾乎看不到這些瓦愣紙箱房,但大概五六點天色漸暗的時候,就會看到公園、車站地下道附近開始有人拿出紙箱standy...

相較於美國討錢的積極,日本的街友安靜又有秩序的多。



不知道有沒有人知道「Big Issue」這本雜誌?
http://www.bigissue.tw/
在台灣的時間不長,但他們在倫敦已經有20多年了。
大學時第一次在課堂中聽到教授介紹,才知道這雜誌的出現是讓街頭的流浪者在路邊販賣雜誌,讓他們有辦法賺取一些金錢。

讀研究所的時候,每天上學都會在「御茶ノ水橋」上看到有人高高的拿著雜誌,我有幾次都想停下來跟他買,可是過路的人實在太多,沒辦法在眾目睽睽下跟他買。
現在想起來有點後悔,哎~


日本的Big Issue會選出特定的幾個販賣人物做介紹,
第56期的主角就是在御茶水橋上的販賣人(後來他已經轉成辦公室員工)
這位被暱稱為「御茶水博士」的人,
三、四十年前從北海道到東京的IT業上班,20多年的軟體開發工作遇上泡沫經濟,
就被裁員了....
這類的非自願性失業其實比例不少...
故事原文:http://www.bigissue.jp/vendor/vendor56.html

在首爾跟上海旅遊的時候沒見過游民。
但曾在搭電車的時候,遇過一些老奶奶在車廂裡面要錢。
大概像是10幾年前等搭台汽、公路局(天啊,年代久遠)時也會遇到的那種老奶奶...
但他們看起來並不像是街友,感覺是在家沒事做出來要錢的
因為看他們的穿著並不像窮苦需要幫助之人。

有一次我跟我爸在廈門的咖啡廳喝咖啡,那天天氣很好,我們坐戶外享受陽光各自看自己的書。結果來了一個穿著袈裟的中年人,對著我說「小姐!行行好!」
我爸用日文問我打算怎麼辦(我爸是個好心人,總是會不忍心),我說別管他(因為他那樣子一看就不是需要被幫助的人)。

然後老先生竟然自言自語說:「哎喲,是外國人啊!」接著就開始講英文!
當然也是亂說的:Hello ! How are you ? (我當下要很鎮定才沒笑出來)

看我沒反應,他竟然還自言自語說:「是不是韓國人」
(我當時正在看韓文的單字書,心想,哇~這人竟然能認懂韓文,有兩下子)
結果他說:「阿喲哈撒喲」
(當時很想糾正他,你發音錯了,但我還是假裝鎮定不理他)

後來他又自言自語說,「難不成是日本人,阿哩啊多、卡哇伊」

幸好在我憋不住之前,店員出來把他趕走了。

他邊走還邊雙手禮佛姿勢說:thank you !

只能說中國的乞丐太強大!

在舊金山的街頭,也常常可以看到一男一女(他們不會同天出現,但應該是同夥的)也是穿著袈裟!見人就拿串佛珠或佛像金箔給人,然後用著破破的英文「強迫化緣」,我看他們大部份都對金髮藍眼人下手,面對這種假藉宗教名義我總是會有股莫名的怒氣!

扯遠了!

說回中國的街友吧。唯一有印象就是在廣州。
能見到有些看起來臉上有些塵土的年輕人,在路邊睡覺。
據說他們都是外省到廣東來打工的,但是因為沒有正職工作,也租不起房子。
乾脆就在路邊睡,等到有人到車站徵工,他們才去工作。

中國地大、人口眾多、貧富懸殊,現在積極追求經濟發展,未來的社會問題恐怕也是不容易解決。


印尼的街頭生活者也不在少數。
記得剛到印尼的時候,我不知道站在馬路上招手的人就是在要錢,
我還以為他們是在招攬人來洗車的Orz

印尼同事說,他們都會對開車的人招手要錢,所以車上都會準備零錢是要給他們的。
在印尼生活的時候,感覺當地人都很友善。
只是到哪都可以看到有人在要錢,這點有點不能適應。
剛開始去的時候,公司長官就有交代:被海關要錢的時候,就給他。不給的話會惹上麻煩,甚至給你塞毒。(也太可怕!)
雖然我沒遇過,但公司有幾個大陸人從中國出入境印尼時就碰上了....
只能說當地的文化,或許「要錢」並非一件可恥的事。


有位日本的學者嶋田ミカ(Mika Shimada)針對印尼雅加達(Jakarta)及三寶壟(Semarang)的街友和乞丐做調查分析:
「インドネシアにおける「ホームレス」と「物乞い」」調查原文:http://repo.lib.ryukoku.ac.jp/jspui/bitstream/10519/2306/1/KJ00005241954.pdf

雖然這位學者後來跟學校的約聘有些糾紛,
但不影響他的專業研究,這篇調查幫助我們了解到印尼的情況。


今天會突然對街友的議題有感而發,
大概跟這陣子看著吵翻天的房價議題有關吧。

一個能遮風避雨安身立命之所,對人類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啊。

希望大家也能夠多多關心這些沒辦法回家的街友們

★各地縣市政府社會局
★創世社會福利基金會 http://www.genesis.org.tw/enter.php
★基督教救世軍http://101.haleluya.com.tw/web/489357/home
★鼓岩世界教育基金會http://www.yywb.org.tw/front/bin/home.phtml
★華山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http://www.elder.org.tw/
★人安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http://www.homeless.org.tw/
★台灣Big Issue雜誌販賣地點http://www.bigissue.tw/channel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