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5日 星期一

發現孫中山>>>實業計劃:國父創造 中共執行

一本空躺圖書館多年的孫中山著作,翻身成了中共推動重大建設的聖經,

國民黨總理設計創造的藍圖由共產黨製造交貨,這中間有著什麼樣的因緣?



孫中山從來沒去過青海,也沒有去過西藏。



不過,八十七年前,他在四千公里外的上海住所書房創造《建國方略》時,

就尋思一條能夠貫穿青海到西藏的鐵路。

之前,從沒有人敢妄想,在海拔四、五千公尺的高原,

要蓋這麼一條完全看不出經濟效益的鐵路。



他很清楚,這項工程「極為煩難,其費用亦甚巨大……,其報酬亦為至微。」

因此主張,青藏鐵路必須等到計劃中的西北、西南、中央、東南、東北鐵路統統完成後,才能動工興築。



即使在他所處的世紀之交,上海也早是全中國最大的商港。

只是他知道,不管怎麼看,淤積嚴重的上海都是個「僵死之港」,要躍身世界大港,有先天侷限。

他畫出一張理想的「東方大港」地圖,位置選定杭州灣乍浦正南方。

他還想到,可以在當時還是荒村的浦東,創造一個全新的市鎮。



似曾相識孫中山



嘿!這是不是有點耳熟?



再過一個多月,青藏鐵路即將浩浩蕩蕩通車,

終點站正是中國大陸最後才通鐵路的西藏首府拉薩。

那個他辭世後六十五年之間始終荒蕪的浦東,在鄧小平開發浦東市鎮的一聲令下,

已成為改革開放後,中國最耀眼、最奢華的國際大都會樣板。

「全新的市鎮」,超出孫中山當時的想像。



而位於浙江省杭州灣內、歸上海管轄的洋山深水港,

去年十二月開港,上海擠下新加坡,

成為全世界貨運量最大的港口。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今年四月結束兩岸經貿論壇,特地南下參觀洋山港,

還感嘆這是,「實現了中山先生建設東方大港的遺願。」



是的,孫中山在遺囑上明明白白交代同志,

要依照他的《建國方略》,「繼續努力,以求貫徹。」



只是,這個國民黨總理一手設計、創造的建國藍圖,卻是由共產黨製造、交貨。



歷史學家王曉波在《孫中山思想研究》一書中點出,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定調的發展政策,走的正是孫中山的路線。

中國近年來熱火朝天的各項重大建設工程,

所參考的範本,也是孫中山《建國方略》之中專談物質建設的《實業計劃》。



圖書館裡和實業計劃相遇



小小一條香山路在人車雜沓的上海鬧區,顯出獨特的寧謐氣質。

早春的夕陽斜斜照進這棟漂亮的法式洋房,呼吸裡通透著淡爽的茉莉花香。



從一九一八到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就住在這間法租界的深灰色寓所,

改組國民黨、醞釀國共合作,並且完成他最重要的著作《孫文學說》和《實業計劃》。



一九一二年二月,他辭去臨時大總統,讓位袁世凱,

並在同年九月接受袁世凱任命,出任鐵路督辦,

積極構思建設中國的各種方案,並透過國際資金與技術,共同發展中國實業。



一九一九年,他發表了用英文撰寫的《實業計劃》,

書名就是「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



《實業計劃》由六大計劃、三十三個部份組成。

孫中山認為,發展交通是實業的利器,

尤其重要的是修築鐵公路、疏濬運河水道、開闢商港。

他擬定十年內修建鐵路十六萬公里、「碎石路」一百六十萬公里,

以及包括北東南三大港口在內的三十一個港口。



這本規模龐大的現代化建設藍圖完成之後,幾乎是空躺在圖書館裡乏人聞問。

直到八○年代,改革開放列車壓境,擎舉「有社會主義特色的市場經濟」大纛,

中國大陸的政府領導、經濟專家們,終於在孫中山的創造中找到了製造的靈感。



已故海峽交流基金會會長汪道涵八○年代任職上海市長時,

就加入各種規劃方案的上海社科院部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建文,

正是在這個時候,在圖書館裡「發現了孫中山」。



身兼上海市政府決策諮詢研究專家的楊建文坦言,

經歷文革淘洗的經濟專家學者,缺乏建設、規劃的相關專業知識,

對於任何能夠快速建設發展的理論,都願意生吞活剝。

孫中山帶有濃厚社會主義色彩的建設計劃,正好啟發他們對中國的想像。



《實業計劃》不僅是都市規劃學者的案上參考書,

還是許多政府領導人發展建設時必抬出來護航的「聖經」。

中國大陸網路上還曾經出現書店應該「撤下《毛語錄》,改放《建國方略》」的建議。



套句話說,孫中山的《實業計劃》,是中國大陸翻天覆地的建設工程背後那隻看不見的手。



建設聖經



就以「十一五規劃」期間(二○○一至二○○五年),

中共中央大力推動四項名為世紀工程的專案──南水北調、西氣東輸、三峽工程和青藏鐵路──為例,

除了西氣東輸無直接關連,南水北調間接相關之外,

其餘兩項都白紙黑字出現在《實業計劃》裡。

三峽大壩工程出自第二計劃第四部,

孫中山說三峽可以建一個水閘,攔住長江水,使得船得以泝流而行,並開發水力;

至於青藏鐵路,則源於第四計劃第五部「高原鐵路系統」。

中國第一條跨海鐵路粵海鐵路(廣東湛江到海南島海口),

照著第三計劃第三部的西南鐵路系統走;

中國第一條由官方(溫州市政府)和民間(南懷瑾)合資興建的金溫鐵路(金華到溫州),

所本的是第四計劃第二部的東南鐵路系統。已經納入「十一五規劃」的蘭渝(蘭州至重慶)鐵路,

跟《實業計劃》第四計劃第一部的中央鐵路系統如出一轍。



孫中山還主張,有豐富礦產的四川、乃至整個西南地區,

需要一個出海港將資源送出去。

他看中的不是長江下游的港口,而是拉一條長一萬一千公里的西南鐵路,向南連接到南方大港廣州出海。



直到今天,四川和廣東已達成協議,四川的貨物要從深圳或廣州港裝箱出海。



引述孫中山、為自己的建設方案加持,蔚為時尚。



《實業計劃》已然是建設地方少不了的那本聖經。

既然是聖經,如果引用錯了,也不會有人太在意。



像是武漢夸夸其言的「東方芝加哥」,

孫中山在書上只說,

「為武漢將來立計劃,必須定一規模,略如紐約、倫敦之大。」



搶認孫中山不但成為一種奇觀,甚至還鬧出雙包、三包的爭議。



撇開洋山港,寧波港自認才是正版東方大港;

儘管不在杭州灣,

而是遠在江蘇、山東交界的黃海海灣,

連雲港市委書記王建華對外仍然再三強調,孫中山要把連雲港建設成「東方大港」。



面對言必稱《實業計劃》的孫中山現象,

掌發展規劃大計的國務院發改委規劃副司長楊偉民並不以為意,

直說這「也許是巧合」。

中國的自然條件並沒有多大改變,現代工程建設和孫中山的想法若合符節,本來就很正常。



在《實業計劃》的自序中,

孫中山焦心地說,中國存亡的關鍵,就在發展實業,

「吾國人欲有此智識,則當讀此書,尤當熟讀此書。」

詭異的是,這本書明明在書店絕跡、絕版,卻不斷在中共幹部洋洋灑灑的計劃書上,繼續暢銷著。







作者:蕭富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