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你,一個人應該對他在18歲時一個非自願性的選擇,
而在往後35年負起這個選擇的後續責任時,這樣的情況合理嗎?
這個問題正反應了台灣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與勞動市場間的鴻溝。
這個鴻溝有多大呢?
根據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
高達42%的上班族後悔自己當年選錯科系。
而調查中也顯示,受訪者當年選科系的主要考量是以個人興趣為主要依據,
而未來就業前景反而不是關鍵因素。
這樣的結果,導致近七成的上班族產生學非所用的遺憾,
對於個人與教育資源都是一種浪費。因為所學與工作的相關性低,
進而產生七成的上班族「不知道自己到底適合什麼工作」,
這也成為現代上班族十大憂慮之首。
根據商業周刊引述一項美國退休人士調查報告,
其中有高達九成的退休人士表示,此身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不禁要問,假設人生可以重來,你會如何選擇?
你願意繼續為了一個在18歲的懵懂年紀時,所做非自願性的選擇而遺憾終生嗎?
雖然以上是假設性的問題,但是往者雖已矣、來者猶可追,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你,那麼要如何才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當你真正應該成為的人呢?
這邊提供三個簡單的模型,透過簡單的三個步驟,
讓想再做一次選擇的朋友去組合、發現、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簡單三步驟,做個全新的自己
同體異構法:組合全新的自己
首先列出你所有的特質,如:學歷、個性、第二專長、嗜好、儀表等。
接著創意組合前述的各項個人特質。
最後你可能會組合出一個意想不到的全新自己。
比如說一個外文系畢業的學生,根據既定印象,
我們會認定這樣的專業背景不是當老師、就是翻譯,
但隨著少子化的人口結構趨勢發展,老師需求將越來越少;
至於翻譯呢?薪資通常不是很吸引人。
不過,如果我們試著將這個人的特質全部列出來,
比方說他擁有親切的儀表、愛與人溝通、擁有豐富的創意、並且生性開朗樂觀。
當我們創意組合這些特質時,赫然發現這個人可能是天生的廣告AE。
因為,英文能力讓這個人擁有對外商企業提案的基本溝通能力;
親切的儀表讓他更容易令客戶在第一時間接納他;
愛溝通與富創意是廣告AE的核心價值,再加上開朗樂觀的個性,
可以讓他能夠自在地面對來自客戶的壓力與挑剔。所以,廣告AE可能是更能發揮其價值的工作。
定位轉移法:發現全新的自己
首先列出個人核心競爭力,可能是興趣、嗜好,也可能是專業能力。
接著將自己投入不同的工作市場。
最後或許會發現一個全新的自己。
這裡舉個特殊的例子,我每次與某位長輩見面時,
就會聽到他抱怨自己的兒子成天只會打電玩,將來畢業鐵定失業,
在這位長輩的眼中,他的兒子簡直就是「浪子」。
可是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兒子畢業後,
我關切的詢問他兒子的工作狀況,得到的答案是他進了某家知名公司,
擔任「電玩測試師」。所以,擺對位子,小卒也會變英雄。
局部改良法:創造全新的自己
首先列出個人目前的核心職能。
接著加上一些額外的專業條件。
最後得以創造全新的自己。
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保險系的學生,畢業後就一定得去賣保險嗎?
如果你不想的話,不妨試著想像一下你真正期待的工作角色,
比方說產業分析師、理財專員、金融商品行銷人員、跨國併購投資好手等,
然後試著從目前的所學所能出發,估算到達你想成為的角色之前還缺少什麼專業能力,然後試著將之補齊,如此便可創造一個全新的自己。
像是保險系的畢業生如果想成為金融產業分析師,
考取證照便成了必須增加的專業條件;若想投入行銷工作,
唸個企管研究所將會是個加分項目;如果想從事跨國併購投資的話,
出國修習法律便是個不錯的選擇。所以,努力充實自己,可以幫你成為想成為的人。
結論:成為你所喜歡的自己,路往往比你想像的更加寬廣。
我們常常會受限於傳統的觀念,而限制自己的發展,
到最後發現限制自己的人其實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有些人會認為自己的科系是選擇工作的主要依據,
但事實上,在104人力銀行上的工作機會中,高達60%的工作機會是沒有科系限制的;
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年紀太大,沒有公司會接受中年轉業的人,
但是在104人力銀行網站上,有14萬筆工作機會是沒有年齡限制的。
所以,請先打破自我設限的框架,這時你會發現,其實路往往比你想像的更加寬廣。
BY 104職場專家 方光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